首页 > 科研管理 > 正文

“课程+思政”立体化协同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时间:2020-07-10点击数:

思政教育 关键在教师

讲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师资培训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大力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和党支部学习,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深入推行教学导师制,实施“一对一”结对培养,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思政+”与其他专业教师“+思政”的教学能力。通过结对培养,骨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等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切实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有思政教师,更有思政名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文远凭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的知识素养以及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课堂教学展示,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2019年,该校马院组织团队斩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思政组一等奖,沉甸甸的奖杯镌刻着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硕果。

思政教育 创新在课堂

按照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工作要求,该校建设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资源库,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动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

面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境,如何把这场公共危机转化为思政教育契机,学校抓住机遇、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思政战疫“小课堂”、线上教学“主课堂”、抓好三微“新课堂”、同上思政“大课堂”,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

思政“小课堂”方面,打造“近闻远说”系列微宣讲栏目,从中国现当代史上的某一片段入手,联系当下抗疫中的现实场景、图片、视频,来阐述其内在的联系,凸显当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的优越性。目前推出的《红手印的故事》《血脉相连》《致敬英雄》《青春“战”放》《中国这“三天”》等内容,广受学生好评。

线上“主课堂”方面,教师开启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协同模式,将疫情防控中体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等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在讲解中利用视频、图片等,生动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微“新课堂”方面,积极探索“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路径,坚持顶层设计、正面引导、资源整合、榜样选树,示范引领,切实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通过用好新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微视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努力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成为高职院校抢占网络思政排头兵。

思政“大课堂”方面,学校党委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云端”开讲,从信仰的味道、信仰的浸润、信仰的力量三个方面阐述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鼓励学子夯实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素养,毕业后到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思政教育 落脚在实践

该校将地方的组织优势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有机融合,与徐州市淮塔管理局共建 “爱国主义与革命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徐州市泉山区翟山街道共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在理论政策宣讲、基层党建共建、理论培训基地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遴选全校思政精品项目立项,在实践中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是该校解决思政“长效培养”问题的又一实招。通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模式,指导广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衔接互动,深入拓展志愿服务工作,围绕“志愿+专业”“志愿+文化”“志愿+科技”“志愿+国际”四大板块,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坚持开门授课,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源泉和深厚力量。通过开展“初心筑梦”咏诵会、青年红色之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红色主题征文、《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等主题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成立国旗护卫班等红色文化学生社团,组织常规化部队慰问演出,让红色实践融入价值教育全时空。


学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

Copyright©2020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