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第十一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

作者:时间:2023-10-07点击数: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而这些功能要靠人的城镇化和职业化来实现。职业教育作为最贴近经济建设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市民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而且有助于促进各行各业人员整体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打破落后的人才观和择业观,有助于促进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发展职业教育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下,依托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形成了城市群职教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模式,有力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一些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而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与城市,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又该如何促进城市的良性生长,已成为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道“必答题”。

7月中旬,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第十一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举行,会议聚焦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面临机遇,探讨产教融合、产城融合、人才支持的新路径新举措,为做好这道“必答题”支招献计,提供权威性、专业性、前瞻性的解题思路。

职业教育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我们学院2018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30%,2019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90%,2020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5.80%,2021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3.32%。今年,截至目前,在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仍达到87.46%,高出全区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十个百分点。”7月15日,乌兰察布市,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现场,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院长顾建峰的话音刚落,寂静的会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据介绍,近年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依托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学院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车道,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创出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成功进入自治区高职院校第一梯队。“目前,学院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了新能源、大数据运维、物流供应链、高铁乘务、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正全力推进自治区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建设。”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发展只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再到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牢牢抓住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走上了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快速发展之路,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近年来,职教战线期盼多年的类型教育地位得以确立并以立法形式固定,学校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稳步提升,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健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更加顺畅,职业教育质量和形象都有较大改善。”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董刚表示,由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和坚实条件,此外,我国始终把构建职业教育完整体系作为核心任务与逻辑主线,不断创新制度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因此,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8722所职业院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1031.39万人,其中,职业本科连续四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认定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21个,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4600多家;全国职业院校利用校企共建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到账金额达到2.78亿元……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服务贡献力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在迎来‘大有可为’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大有空间’的现实差距。”与此同时,董刚也表示,我国职业教育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发力和创新推进的地方。“如何看清楚、解决好这些差距,是高职战线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办的是一种什么教育?”

在董刚看来,新发展格局给职业教育带来协同性挑战,科技自立自强带来技术性挑战,新旧动能转换带来适应性挑战,高品质生活带来流动性挑战,国际产能合作带来开放性挑战。“一个良性的社会就业结构既需要一大批工程师、科学家,更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学生获得良好的就业,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会迎刃而解。”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玲玲认为,面对新发展环境,中国的产业发展一定要顺应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定制化工业“新四化趋势”,打造新基建,构建智能云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新技术,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教育要采取与新经济相配的教育模式,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促进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

刘玲玲还表示,当前科技发展让蓝领、白领界限逐步模糊,网约配送员、密室设计师、数字化运营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新职业和新的商业模式也促进教育的改变,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方向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数字化新业态催生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技术、新规范、新场景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东物流科技副总裁范广辉认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或者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人才有几方面需要协同。首先是“掀起一场数字化的课堂革命”,他解释称,“要把传统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实操或实际经营结合,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可能人才培养质量也会高起来。”

同时,还要培养数字化的名师。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数字化挑战很大。范广辉坦言,他们在校企合作中发现,老师在新型企业技术浪潮的席卷下有很多不适感,他们也在寻求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老师更容易教,搭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景。此外,他提到,应鼓励真正的数字化企业、龙头企业融入教育。

业界人士表示,未来,职业教育要以职业院校为基地,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增强求职择业能力、稳定就业能力和转岗转业能力,让劳动者更加适应城市发展需求;要以城市更新为基础,通过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冰火两重天”如何破局

近日,厦门技师学院2023年招生计划中新增三个专业,其中焊工类专业引发关注,因为该专业实为“老专业”,但多年后复办并非“炒冷饭”,而是应对新发展新要求的“新包装”。

焊工在国家人社部每季度公布的“最缺工”的100个紧缺工种中位居前十。

据了解,在人力资源市场,焊工的工资在普通工人中属于较高水平,却几乎招不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7月15日的对话会现场,乌兰察布相关部门负责人也不无苦恼地提到这一问题:“企业对焊接工需求旺盛,但焊接专业招生困难,家长认为干焊接没前途,不想让孩子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需要的人才类型也在不断地改变和调整,不仅需要大批尖端科技人才,同样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

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已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而现实是,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的推进,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技术工种的缺口为何总也补不上?简言之还是愿意干的人太少。

有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或对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愿意做、能胜任的人本就不多。再加之一些单位待遇不高,劳动保障不到位等,造成了不少技术工种被打上“二等职业”的标签。除此之外,学术“腿长”、技能“腿短”的“跛足”情况也是重要原因。一些家长和学生有“蓝领不如白领”的偏见,认为从事此类专业,面子上“不好看”,得不到社会认同。因而,职业院校常年招生惨淡。

“解决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冰火两重天’不能光靠呼吁,入手补短板是当务之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专家吴静表示,10年前,珠三角地区也遇到过焊接工需求旺盛,焊接专业招生困难的苦恼,但是把焊接机器人专业与焊工专业相结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伴随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专业也要向新兴专业转型和布局。”

有专家指出,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于以往工业时代,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创新性的跨界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开放思维和前沿意识,抢先筹建与未来产业相对应的新专业,重点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大力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只有职业教育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提高育人质量,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才摇篮,“用工荒”与“就业难”交织之困才能得到缓解。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各种利好政策相继出台,职校毕业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行业和领域,但整体来看,职校生在就业与个人发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隐形门槛”与不平等待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一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测评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面临较多就业壁垒、“同工不同酬”的窘境,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离职率高,就业稳定性低。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中职生把希望寄托于继续升学,寻求继续升高职、本科的机会。

然而,在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郑学平看来,中职生的升学途径不很通畅。“职业教育虽然有对口升学、贯通培养等多种升学渠道,但通过此部分渠道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考学生相比少之又少,并且实施此种升学渠道的高校大多是地方本科院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而且招生数量有限,学生考上的基本上是专科专业,考上本科的机会很渺茫,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本科的机会。”

另外,一些高校把这种招生渠道当作是“政策实施”,大大降低了考试难度,难以在考生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难以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

郑学平认为,这些现状也是造成中职招生难的一个原因。

“国家应建立并逐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为职业教育学生打通升学渠道。”郑学平建议,要把职业教育当成和普通教育地位相同的“类型教育”看待,取消以往高职招生批次只能放在本科招生批次后的形式,加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进入职业教育招生批次中,彻底扭转职教学生只能选择专科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不合理局面,真正公平对待职业教育学生。要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并在职教高考制度下赋予他们自由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机会,充分发挥职教高考制度的作用。

“一个良性的社会就业结构既需要一大批工程师、科学家,更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董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得良好的就业,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会迎刃而解。

深化产教融合讲好职业教育故事

“儿子媳妇都上班,家里没人,我来这里两年了,过得很好!”7月14日,在乌兰察布市中心的乌兰美康养院里,87岁的赵翠仙老人和前来参观的人聊得热络,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赵翠仙老人房间的两侧,棋牌室、书法国画教室、花艺手工制作教室、瑜伽太极拳教室一字排开,有的教室门楣上还挂着“职业培训学校育婴师游戏指导实训室”“职业培训学校家庭礼仪实训室”的标牌。

原来乌兰美不仅是一家康养院,还是当地产教融合的排头兵。早在2013年,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打造乌兰美培训基地,筹建全资校办企业——乌兰美健康服务有限公司。10年来,乌兰美已培训各类家庭服务员9000多人。如今,每天都会有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学生们来这里上养老护理劳动实践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冬妮表示,正是产教融合让乌兰察布得以快速提升,这对于地方经济、科技、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非常卓越的支撑作用。

不过,在高层对话会上,她也提出,作为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类产教融合模式,职业教育园区不仅受到教育界、产业界的关注,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是,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在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职教园区的健康发展。“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乌兰察布市共同规划建设的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园区,目前已经开启‘招企引校’工作,在园区综合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推动实现规划初期的愿景?”

据了解,内蒙古职业教育园区规划面积19.4平方公里,拟规划建设职业院校区、资源共享区、双创孵化区、研发实训区和生活服务区“五大功能片区”,是以职业教育产业和创新创业孵化为主,同时兼具社会、商业、住宅等配套功能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区。

“高职院校的布局应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近城区发展;二是贴产业发展;三是围绕产业链发展。”在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铨看来,职业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应当同频共振,应当正确把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态势,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建设。

他建议,职教园区发展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职教园区建设应抓住区位优势,通过产教融合、建设产业学院等形式推动自身发展;要把职教园区和高职学院作为招商引资的硬环境硬配套硬条件;职教园区应当为招商引资提供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硬性条件,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交融。

“职教园区模式存在的意义旨在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各方的协同作用,以产生大于‘产教’各自部分的功能。”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监事兼职教与区域专委会主任沈剑光认为,充分发挥出职教园区多重效用的关键就在于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对园区内机构要素、机制要素、人员要素、任务要素和目标要素的整合,以形成现代协同治理的结构体系。

现代协同理论认为,各个部分有机协同能够促进整体系统有序而稳定地运行。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以调动企业参加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但限于政府行动的阶段性和产教融合所带来的效益有限性,致使职教园区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推进职教园区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体系,在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方面多下功夫。”沈剑光表示,加强对职教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出台相关制度和支持措施,保证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相匹配,真正实现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企业需要积极投身到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当中来,并且能够与学校协同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研发,指导学生参与研究和市场开发,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地域产业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优化产教融合机制,以点带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职教园区建设既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产业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也需要四大主体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表示,为保证职教园区模式的有效运作、能够筑巢引凤,政府、学校、企业、产业要联合开展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研究;园区院校要制订激励办法,鼓励教师与园区企业合作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多种形式与园区企业互动。园区企业要积极开放资源,主动承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学校量身定制举办师资培养“订单班”,打造企业“教师工厂”;要集聚各方动能大力搭建国际化载体和平台,服务行业企业、院校“走出去”。“筑巢引凤的下一步是安家乐业,产业发展了,职业教育的故事就好讲了。”

记者 孙金诚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3年08月11日08版

学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窦家山36号(校本部)    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73号(西校区)

Copyright©2020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版权所有